顾客汪谊华:我们在他家修鞋子有二十多年了,人服务非常客气 。他手艺可以,他这个人真好,像有人着急了,口袋一掏没带钱 ,他说没事啊 ,大姐你拿走。
今年77岁的王建荣大爷 ,3岁时因患小儿麻痹导致下肢瘫痪 。1962年,17岁的他随父母,作为知青,从上海来到淮安区淮城镇闸北村落户 。为了不给家里增加负担,他自学修鞋手艺 ,并在老淮安城 的镇淮楼路上,摆了一个修鞋摊 ,从此开始了46年的鞋匠生涯。这辆破旧的手摇车,是王建荣亲自设计的,如今这辆锈迹斑驳 的“老伙计” ,不仅 是他 的出门走路 的“双腿” ,更 是他赖以生存的“饭碗”。
王建荣 :有了它我就可以来回跑了。控制方向也可以控制动力 。这就是我 的工具箱,我所有摊位上需要用的东西 ,都摆在这上头 。原来没有这个小屋的时候,我所有做的东西 ,都来回背 ,一天来回背四遍。这个摆东西的设计都是我自己设计 的 。这个车跟我很有感情了,我现在离了它不行 ,它现在就是我 的动力,离了它我废人一个 。
几十年 的风霜岁月 ,几十年 的修修补补 ,将王建荣 的一双手变得粗糙,手指关节突起变形 ,一双因残疾而无法行走 的腿,每逢刮风下雨 ,总是钻心地疼,但 是老人那颗善良而火热 的心 ,却见不得别人吃苦受困。2008年,汶川地震,看到电视上一幅幅灾后画面,他坐不住了,带着一张张零钱以及存折“凑”出来 的4000块钱 ,赶到了当地的红十字会 。当听说王建荣要捐出4000元时 ,工作人员深深地被眼前这位残疾老人感动了。
王建荣:人家很客气跟我讲 ,老爹你有什么事情 ?我说我想捐款,他一愣 ,你要捐多少啊 ?我就举4个手指头 ,别 的话也没说 ,因为那块人很多 。捐40啊?不。400啊 ?不 。不是的。那你捐多少?我说捐4000 ,但是我跟你说开了,我不记名,不要你们宣传 。不要登报纸,我就这三样条件 。
“靠自己做慈善” ,这意味着王建荣捐出 的每一笔善款 ,都来自这一笔笔不起眼 的修鞋钱。早上七八点开始修鞋 ,晚上五六点左右收工 ,一天最多修几十双鞋 ,一双鞋 的“利润”只有块把钱 。
王建荣 :现在许多年轻人消费观念变了,都有钱了,要好看 ,稍微坏了一些就不要了,现在修鞋子的基本都 是中年人、老年人 。一天三十、二十也有 ,五六十 、七八十也有,这个东西很难说,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生意 ,一个月的话有一千几百块钱,还 是弄得到的。平均三四十、四五十块钱一天还 是有的 。
汶川地震4000元 、雅安地震2000元 、鲁甸地震2000元 、给村里特困户捐款捐物 、长期资助贫困学子,累计帮扶特困学生100多人 ,王建荣用一针一线的微薄收入,在短短十四年间,累计捐款8万多元 。老顾客王国梁老先生,与王建荣相识多年 ,谈起老友无私捐助 的善举,老人家打心眼里感到敬佩 。
顾客王国梁 :像现在给你弄一个鞋子,整个针线全部上的话 ,也不过才十来块钱,像我这个弄弄的话,他有时候都不收钱 。有时候收个块把两块钱,但是他点点滴滴攒下来七八万,像一般人家 ,像他这样 的生活困难的人家,也属于一笔巨款了。
将心比心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王建荣老人捐出的每一分钱 ,都来自一笔笔不起眼 的修鞋钱 。修一双鞋 的也就赚个块把钱。四十多年 的修鞋生涯,王建荣也吃了不少苦。这一路,他也受到过社会各界的帮助 。所以感同身受 ,当别人遇到困难 的时候,老人总是愿意伸出援手。
这么多年,王建荣老人凑好钱了就会到当地的慈善总会捐款,一来一去之间,不断传递着爱心善举 。而许多受资助 的学生也早已把他当作了亲人 。临近春节 ,老人资助过 的大学生杨文婧,给他打来了视频电话。
临近春节 ,王建荣曾资助的大学生杨文婧,给王大爷打来了视频电话 ,向王大爷问好 。
受资助 的学生杨文婧 :爹爹好 ,现在天冷了 ,一定要注意保暖 ,保重身体 。特别感谢爹爹之前对我的资助 。
王建荣 :你马上毕业了 ,走向社会了,有工作了 ,要更好地团结同志,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 ,看到有困难 的人 ,你再去帮助别人,就 是对爹爹最好的回报了 。
六年前,在一次偶然 的捐资助学活动中,杨文婧与王建荣大爷结缘 ,从她上高中起 ,老人每年固定给她资助2000元,作为学费和生活费。
受资助 的学生杨文婧:要毕业走上工作岗位 的话,我也会继续像王爷爷学习 ,像王爷爷一样把这份爱传递下去,尽己所能地去帮助和我一样的家庭贫困的学子完成学业。
临近春节 ,王建荣早早赶到当地 的慈善总会进行捐赠。五块 、十块 、一百块……他仔细数着自己劳动所得,将近一段时间积攒 的五百元交给工作人员 。
淮安市淮安区慈善总会工作人员衡志慧 :王大爷他每年都来 ,来了就 是帮助一些贫困生 ,或者贫困家庭,人家需求的他都会来捐一点。他每次来的时候,钱都要放在他那个旧包里 ,那个旧包真 的用了很多年了,每次来都是那个旧包,其实他 的衣服穿得也很旧的,他真正是很节俭 的一个人。
这些年,王建荣的爱心善举 ,被越来越多人知晓 ,越来越多热心公益的爱心人士 ,将涓涓细流汇聚成爱心星星之火。
淮安市淮安区慈善总会募捐部部长张福淮:王大爷 的爱心行动,感染了他身边的人 ,这种爱心的活动一个接一个,做慈善的人更多了 。
最近天气寒冷 ,王建荣原先户外临时摊点,没有任何遮挡 ,刮风下雨不方便。了解到王大爷的实际困难,城管队员周学礼骑上电瓶车 ,带着老人走街串巷 ,寻找新 的地点。经过一个多星期 的寻找 ,最终给他在当地 的一所中学门口 ,找到了一处合适 的位置,安排了如今的这个爱心小铺。
淮安区城管执法大队大队长周学礼 :下一步我们把这个爱心小屋再提升一下,夏天给他屋里装个风扇 ,冬天有电了再给他弄个取暖器,我们一起把这个温暖传递下去。
傍晚五点半 ,路灯渐渐亮了起来,王建荣也结束了自己一天辛勤 的工作 ,收拾收拾工具,骑上自己 的手摇车 ,回到家中 。
王建荣 :这个事情我会永远地做下去,做到我自己不能赚钱了为止。我帮助了他人,但 是我自己心情好,也可以这么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心中有光 朴素 的生活也幸福
修一双鞋 ,几元钱。而王大爷却能在14年间累计捐款8万多元 ,算下来每年就 是几千元 。必须说的是 ,这笔钱 ,攒得不容易 !这笔账里 ,有王大爷的勤劳,也有他 的节省 ,更有他不求回报的爱心。
王大爷的手艺 是修鞋 ,修好了鞋,穿鞋的人就更好走路。而王大爷 的爱心,也让更多人,特别 是更多孩子的人生路 ,走得更平坦 、更温暖 。
而在王大爷无私帮助其他人的时候,王大爷的身边,也有很多人在关注他 、帮助他、加入他 。
王大爷的日子,其实如果用物质来衡量 ,并不算大富大贵,但是 ,有养活自己的手艺 、有相濡以沫 的爱人,心中有温暖的光 ,这样 的日子 ,就是幸福的。
(总台记者 杨滢 黄成 孙晓璐 周俊 韩磊 淮安台)
【寻味中华】重庆火锅:涮得了山珍海味 烫得了边角碎料******
中新社重庆1月24日电 题 :重庆火锅:涮得了山珍海味 烫得了边角碎料
中新社记者 刘相琳
夜幕降临,重庆大街小巷中弥散着麻与辣的快感。一炉炉火锅渐次沸腾,翻滚 的牛油 ,迸发出麻辣鲜香,令人欲罢不能 。
火锅 是重庆人聚会首选 ,几人围坐一口锅,毛肚的劲道,鸭肠的爽嫩,酥肉 的香脆……觥筹交错间口腹之欲得到极大满足。“每天吃火锅遭不住(重庆话,意为受不了) ,一周不吃也遭不住。”重庆人吴思这样评价。
重庆火锅协会会长陈国华说,重庆火锅有水派和陆派起源之说。普遍认为 ,清末民初,重庆是长江上游航运重镇 ,为了填饱肚子 ,船夫们常在江边随地搭起锅灶 ,用沿江两岸屠宰场丢弃的廉价动物内脏和牛油渣,拌上葱姜花椒等佐料一起下锅烫煮 ,这就 是重庆火锅的雏形。
火锅匠人们总结出重庆火锅好吃的标准是“三水一堆” :吃了额头冒汗水 ;辣得流眼泪水;麻得流鼻涕水 ;桌上擦“三水” 的纸用了“一堆” 。
辣 ,不是重庆火锅 的唯一标签 。好吃的关键在香辛料之间复杂的配比。如今 ,重庆中心城区有超过3万家火锅店 ,外地人吃来大同小异,当地人却因底料 的细微差别,分出“远近亲疏”。
重庆红汤火锅以味复合醇厚 、重油重香著称。先将牛油放入旺火锅中熬化至170摄氏度左右,再倒入豆瓣 、大蒜、大葱 、生姜 、香菜等,待熬成红油后再炒香 ,这是传统火锅底料的灵魂。
国家级中式烹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建人 、知名火锅专家王文军说 ,正宗 的重庆火锅底料 ,讲究麻、辣 、鲜 、香。牛油品质 、原材料 的选择配比、炒制 的时长和温度 ,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影响味道 的关键因素。
王文军说,辣椒让牛油增色去腥 ,豆瓣酱提鲜,大蒜增香 ,花椒增麻,佐料在热油中彼此融合。而醪糟则 是不少火锅底料 的秘密,酵母菌为锅底注入了生物驱动 。匀速搅拌之下烟气升腾 ,两三个小时“寸步不离”的调制,冷却后再静待发酵7天,待各种原材料味道充分释放融合 ,才能成就饭桌上的麻辣鲜香。
把火锅分成九宫格,是重庆人的发明 。中间格火大,要烫涮吃,东南西北四格 ,火温合适,不易煳锅,适合煮菜,四个边格,火力最小 ,适合焖煮食材 。
煮菜顺序也有讲究,鲜鸭血和厚豆干要在没开火前进锅。底料烧开后 ,真正 的老饕会先丢一把小葱和豆芽,滚上几十秒,将火锅的底味彻底唤醒 。在东南西北四个横格中煮上老肉片和水滑肉等耐煮荤菜 ,中间格冒油泡时,才是烫菜 的最好时机 。
烫 的核心不仅是熟,还要裹上油,让菜品吸味 。鸭肠烫卷 ,毛肚烫泡 ,黄喉烫弯,腰片烫变色,多一分就老,少一分则不熟,烫涮之间菜盘已见底 。
重庆火锅既涮得了山珍海味,也烫得了边角杂碎 。鸭血、黄喉这些在其他菜系中被视为“鸡肋” 的食材 ,却是重庆火锅最受欢迎 的选择。而对脑花 、牙梗等偏门食材 的喜爱 ,更是将普通食客和老饕区分开来。
重庆火锅也正悄然发生变化 。电子采购平台 、机器炒底料、一次性锅底汤料 的推广应用 ,用餐环境 、调味技能等方面 的改进 ,让纯正味道不会丢失,接受人群更广泛 。
据重庆火锅协会统计 ,目前,小天鹅、德庄、刘一手等多家本土火锅企业 ,已累计在海外开店超600家,分布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城市。
夜色下重庆又开始沸腾,辣椒花椒“翻江倒海”,鸭肠毛肚“七上八下” 的画面 ,依然不分季节地每天在这座城市里反复上演 。(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 乐发IV彩票购彩中心地图 |